admin

江南体育-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

admin 亚冠 2024-09-21 29浏览 0

  

  

  

  张云逸大将的肩章、领章。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江南体育-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

  张云逸大将的私章。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张云逸生前使用的蒲扇。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江南体育-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

  劳山遇险后周恩来(中)张云逸(左)孔石泉三人合影。(省档案馆提供)

  

  省档案馆的一间库房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专门陈列展示张云逸的档案。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实习生 郑舒凡 通讯员 张玲

  一张张苍劲有力的亲笔书信,寄托的是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他的关怀和信任;一枚枚庄重闪亮的勋章,展示的是他戎马一生的功勋战绩;一件件朴素的陈设,承载的是他历经战火后的那份淡泊……

  从2009年起,张云逸的长子张远之及其妻子王婷陆续将包括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人写给张云逸的信件、3枚表彰战功的勋章等数百件珍贵档案捐赠给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了省档案馆。2015年,张云逸大将生前使用的物品和几箱著述、工作笔记、文件资料等装满了整整一个集装箱车,从北京运来海南。

  至此,这位海南农民的儿子连同他的遗物“叶落归根”,成就了一套珍贵的党史、军史的红色档案。

  张云逸长子:交给海南是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我们的心愿

  如今,省档案馆里专门留有一间库房摆放着张云逸生前使用过的器具及相关物品。去年,在将所有物品整理交给省档案馆后,张云逸的后人说:“父亲生前的东西连一片纸都没有留,全部交给国家了。”

  张云逸1892年出生在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头苑镇上僚下村,14岁时他就前往广州。1908年,张云逸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堂,开始了他的革命之路。1949年,他被中央任命为中共广西省党政军主要领导人。1955年中央批准他到北京工作和定居。论年头,张云逸在海南度过的时间远不及广西和北京,他人生中不少重要的节点和经历也多在这两地,那么,张远之为何要将父亲如此珍贵的遗物捐给海南省档案馆?

  2008年,张远之、王婷夫妇离休后来到海南居住。作为海南人的后代,他们想在晚年为海南做些有意义的事。在得知省档案馆征集张云逸大将的资料后,张远之夫妇提出将父亲的珍贵遗物交给海南。

  省档案馆工作人员很快便邀请他们到档案馆参观,展示档案馆专业的保管条件及精心的保护工作。开国大将张云逸是海南人民的骄傲,但海南人对他却了解甚少。省档案馆希望可以通过征集、展示他的遗物让更多后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瞻仰这位海南大将的风采。馆里充足的准备工作让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感动,张远之感慨:“能将父亲的遗物交给海南是我们的心愿,送到海南省档案馆我们放心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

  据省档案馆副馆长刘玉峰介绍,就在2009年,省档案馆在张远之夫妇配合下精心策划了《海南人民的儿子——开国大将张云逸大将生平展》;2012年8月10日,海南省委、省政府举办了张云逸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并出版了《张云逸画传》和《张云逸年谱》。省档案馆征集保管张云逸档案的诚意,赢得了张云逸家人的信任。2015年7月,张远之临终前嘱妻子将父亲生前的重要遗物捐赠给海南省档案馆。

  件件遗物讲述戎马一生

  除了生活、办公用品等实物档案外,这批珍贵的档案里还有70余本张云逸大将的重要笔记以及积累的文献资料,例如他参加中共七大到十大会议和中央各种会议的文件及亲笔记录和相关资料等;有1955年,张云逸所接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授予军衔命令”证书以及当时被授予的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在特藏档案库里,3封由毛泽东亲笔书写的信件格外引人注目。1951年春,张云逸因积劳成疾,年老体弱,离开广西党政军主要领导的工作岗位,到上海、青岛、苏联等地医病疗养。1955年初,在身体基本恢复后,他写信给毛主席,要求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愿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奋斗到底,以遂初志,而尽己责”。在毛主席的其中一封回信中,他同意张视身体情况,酌量看些文件,参加一些党和国家会议。在另两封书信中,毛主席也多次让张注意休息,不要顾虑工作。

  在专门摆放他生前用品的档案库里,那张供他日夜伏案工作的书桌上方挂着一张放大的合影。张云逸为革命奋斗一生,在各个时期留下的照片有上百张,但在他心目中最珍贵的就是这张同周恩来、孔石泉的合影,据其家人介绍,这张照片一直挂在他的卧室里,也是房间里唯一悬挂的一张照片。他曾多次动情地对儿孙们讲述这张照片背后那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1937年西安事变谈判结束后,为争取地方实力派和各界人士支持,促成全国抗战,党中央派张云逸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到华南地区开展统战工作。1937年4月25日,张云逸离开延安,准备乘汽车经西安转道香港。与其同行的还有准备到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的周恩来以及前往西安办事处的孔石泉。为保证安全,中共中央保卫局派出警卫排副排长陈国桥率12人的警卫班随车护送。当汽车行至甘泉县劳山镇以南的湫沿山时,突遭武装土匪袭击。200多敌人居高临下,火力密集。张云逸指挥警卫人员掩护周恩来先行撤离,而他和孔石泉则进行还击。在警卫班战士的掩护下,他和孔等人保护周恩来穿行于茅草、树林中,向北突出重围。

  劳山脱险后,周、张、孔三人在西安办事处拍了这张合影。周恩来在照片背面写下“劳山遇险,仅剩三人”。据《人民日报》报道,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前曾将这张照片放在自己的贴身衣袋里。他生前陪国际友人在劳山遇险纪念碑参观时,曾感慨到:“我一生遇险多次,而劳山遇险是最危险的一次。”

  征途四方情系海南

  从抗战时期就一直跟随张云逸的白铁皮文件箱,跟着他走过山东、广西、上海等地又落脚北京;1972年他患半身不遂后,组织上为他购置的医疗床,还有床边放着的氧气箱;1965年2月,朱德亲笔书写毛泽东的《长征》一诗赠予张云逸……置身于这间尽可能还原他卧室原貌的库房里,一件件质朴的、充满年代感的物件诠释着大将一生历史的担当、家国的情怀。

  就在那见证了无数历史的写字台上,玻璃板下仅压着3张黑白照片,而最为显眼的莫过于正中间的那张故居照片,这是他童年在文昌老家居住的房子。据介绍,这样的摆放位置与张云逸在世时的摆放完全一致。

  张家曾有6个孩子,4个长大成人。随着家中人口的增多,家里的一亩多水田和半亩坡地维持生活日渐艰难,家人只得又向地主租种几亩地。虽终日劳作,但仍难以维持全家温饱。可即便在这样的条件下,张云逸的父母依旧用微薄的收入供他读书。

  1927年11月,中共南方局利用张发奎派张云逸到琼崖招兵接任琼崖警备司令的机会开展党的工作。因海口驻军背叛张发奎,张云逸的部队被叛军缴械,尚在海船内的张云逸在群众的帮助下脱险,经香港到上海与党中央取得了联系。

  经历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1961年,张云逸终于重返家乡海南,也是他在解放后仅有的一次海南之行。父亲的随行人员告诉王婷,在这趟返乡中,他不断地了解家乡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乡亲们的生活,还积极向海南同志介绍了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张云逸在返回北京后,特意写信给文昌县委书记,提出将自己于1919年在文昌购买的一处房产捐出助学,并购买了数十册图书寄给母校长发小学,希望他们对文昌下一代的教育加大投入。

  身在北京,心系琼岛。王婷说,父亲张云逸同母亲韩碧都是用文昌话交谈,家里的老唱片机也经常播放《红叶题诗》《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琼剧唱段。虽然离家数十载,可海南情结依旧深埋在心。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继续浏览有关 北京红墙与广西灵龙的较量 的文章
发表评论